今天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头条看到“狗仔大亨”黎智英挑战传统办报理念这篇文章,里面谈到了《苹果日报》在台湾的一些经营理念和办报方式,很有启发。
1、我们也说“为读者办报”,但是如何做才是最讨读者欢心的呢?
- 画报版面颠覆传统阅报习惯。理由是现代的年轻人是看图像长大的一代,不习惯阅读平面媒体,年轻读者用“看报”而非“读报”的方式亲近平面媒体,也就是用电视的形式做报纸。这一点安徽报纸媒体基本上没有这样做的,鲜有尝试的只有《安徽商报》的“橙周刊”;而《上海一周》、《精品》等已经开始渐渐多采用大图片简文字的形式了。
- 采编的两极分化——一极是对事件的报道深度化、广度化;另一极是对事件报道的现场化、及时化。象《苹果日报》设置“突发新闻中心”编制,就是为了“比警察更早到达现场,取得同业采访不到的最初讯息”,这一点电视报道现在在大陆用的比较先进,比如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第一时间》;而象殃视很多节目,比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是报道的深度化和广度化。而报纸这一块还是有待进步的。
- 坚持零售挑战传统订报通路。这个也是我们报纸一直在重点抓的地方。
2、“量报”和“质报”的概念
用读者群的价值来分,发行量大的报纸如果目标读者是没有多大消费能力的青少年或者是老年这样的两端人群,那么报纸经营也很难有大突破。我们报纸一直在研究这样的概念,对于向客户的贩卖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亮点。
3、用破坏性创新打败最强的对手
前面在媒体选择VS媒体创意的Blog中我也提倡创新的开发媒体经营。所谓破坏性创新是全球创新大师克里斯汀生提出来的,“成长的关键,在于成为破坏者,而不是被破坏者”。
香港《苹果日报》一开办,除了高薪挖角,最重要的就是采取降价策略,利用低价(从标准价港币5元降至2元)加上赠送大礼,一口气瓜分了20万的读者群,不久便直逼销量第一的《东方日报》。就在《东方日报》半年后跟进降价的同时,也顺势触动了香港报业掀起降价“割喉战”,甚至降到根本不敷成本一二元的价格。降价大战一周后,一些“二线报纸”,如《电视日报》、《香港联合报》、《快报》等相继宣布停刊。
《安徽广播电视报》去年在安徽“广电报”圈子里和地市广电报打仗的时候就是用的破坏性创新。这样的方法我想在和都市报竞争的时候也是可以用的。“破坏性创新”这个概念值得研究——google上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