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一月,因为今年过春节在一月,所以前半个月各种年前的会议、活动和拜访,读书断断续续,反倒是放了假,可以有大段的时间好好的阅读和写点东西。
节前还推荐了适合春节假期看的书——2025蛇年春节书单推荐,眨眼间,一月就过完了,春节假期也过了一半了,趁着做月度读书总结,再回顾下看过的书中精彩,要不然,囫囵吞枣,很快就忘记了书中内容,看了也等于白看。
因此,还是要养成看书时做摘要,看完后写读后感,当月做回顾总结,年度做阅读报告的习惯,有助于通过规律输出,很好的消化所读精华。
一月读了6本书,包括了文史、新知、传记和小说,比较杂。
《从提问到输出》
2025年的第一本书,这么有仪式感的阅读给了它。原因我解释过了,就是希望今年多读一些如何更好的使用AI工具帮助提升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方面的书。
实际上这本书最合适的读者是做论文和学术研究的学生,因为内容就是作为大学教授的上野千鹤子多年来做研究写论文的方法论。方法说的很具体,全流程拆解成18个步骤、143个操作方法。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不推荐详读。
《AI帮你赢:人人都能用的AI方法论》
这是一本如何向ChatGPT、Kimi和豆包这类AI工具提问的方法书,这类书籍最大的问题就是时效性。因为大模型本身在不断的升级,与其交互的技巧和方法,也由应用者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出来,再加上AI大模型技术更迭的太快了,所以这些方法很快就不太适用了。
学习AI的最新应用方法最直接和高效的,还是要“会搜”(搜索引擎)、“多问”(问AI)、“紧跟”(订阅相关up主和播客),“常用”(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具体应用)。
这本书,不推荐阅读。
《黄仁勋:英伟达之芯》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正式DeepSeek火爆全网的时候,中国的AI大模型算法,在老美卡脖子的情况下,竟然以极具性价比的表现,和ChatGPT等一众美国大模型PK的不分上下,绝对是逆袭热血的大事件,也因此,英伟达的股价一度大跌,还带动了纳斯达克指数的下跌,导致老美破了大防,开始上“国家安全”的手段来遏制了。
而这本书恰恰就说了英伟达三十多年间诸多危机时刻,黄仁勋带领团队是怎么做应对,将每次危机转化为技术跃迁的跳板,形成“失败-学习-进化”的良性循环。这次,又到了关键时刻,我们且等黄仁勋的出招。
这本书,推荐阅读。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
这是一个意大利小伙,在中国生活了6年,期间还经历了疫情特殊时期,用中文写的经历随笔。文笔之好,行文之溜,书中各种中国式的段子、隐喻和黑色幽默不断,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用一种不卑不亢,中立客观的笔调,既记录了努力开放于世界的中国,也记录了口罩封城的吊诡记忆。
所以成就了这本书雄霸豆瓣2024年度十佳一席之位。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击中了更多年轻人回忆不久的过往、寄望不远的未来的共情。刚好2024年底从tiktok来了很多“难民”洋朋友,因为免签政策来了很多外国年轻人,我们彼此走近,多了交流,或许,意大利小伙笔下那个“我家大门常打开”的热情中国又能展现给世界了。
这本书,推荐阅读。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
历史的多个时期证明了,对外开放与邦国繁荣互为因果,中国不是天生闭锁的,唐宋帝国不仅是繁盛的陆地帝国,还是商贸贯通世界的海洋帝国,就算是在明朝中后期,还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并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技术和知识尽数引入。
明清中国三百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帝国气象不再,直至沦为被外国列强蚕食的孱弱地步。放眼当下,我们身处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盛行的逆全球潮流中,面临是迭代速度更快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这是一个十字路口,往前一步是更加的开放和繁荣,往后一步则是闭关和自封。那就读一读三百年间中国对待开放的经验和教训吧。
这本书,推荐阅读。
《编舟记》
日本作家三浦紫苑最擅长写普通人在普通工作中的热血故事,让职场“牛马”们看了后,能回点血,至少多思考下工作的意义。《编舟记》就是讲几位执着的编辑,用15年匠心编造一本辞典的故事。
和另外一部代表作《强风吹拂》比起来,虽然人物出场和情节推进不澜不惊了些,但恰恰是这样的文字,更能体现治愈系文学的终极奥义——原来坚持不一定要悲壮,平凡人日复一日的较真,本就是奇迹。于我们普通的职场人来说,真正的治愈,是找到值得付出一生的事业。
这本书,推荐阅读。
一月已完结,#1年50本 读书计划继续,常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自省,先多读书,喜好读书,学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