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舟记》中的职场禅意与治愈力量

2025-01-31 93 0

《编舟记》中的职场禅意与治愈力量插图

《编舟记》是日本作家三浦紫苑的一部力作,讲述了一群编辑为了编纂一部大型词典《大渡海》,而耗费15年的心血努力,以及他们之间温暖人心的故事。在这个外卖迟送五分钟就要投诉、短视频超过15秒就划走的时代,15年的坚持看似"不合时宜",却让这本书成了治愈职场焦虑的特效药。

AI时代还需要辞典吗

我是带着疑问翻开本书的,那就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甚至是ChatGPT这样的提问型的AI工具流行的今天,辞典的编撰还有意义吗?

书中经常会出现在编撰某个词条时编辑部的激烈讨论,比如当编辑部众人为“爱”字释义争论时,他们在讨论的不仅是词语的多义性,更是对词汇与时俱进的把握,AI可以瞬间罗列出“爱”的多种解释,却无法像人类般能共情查阅词条的人能否对释义感到共鸣。还有辞典编辑们会深究词义更广泛的意思,比如“‘上’和‘登’两个词的区别”;比如“业”在职业和工作的释义里能从中感受到更深的含义,接近“天命”之意。

技术永远在解构权威,而辞典始终在重建共识。当算法用流量重塑语言生态时,辞典守护着文字最基本的传承。当我们习惯用关键词替代思考、用碎片信息拼凑认知时,哪怕是最精准的AI列出的文字释义,也需要匠心般的编辑用心编撰的辞典贡献出处。

职场小说里藏着人生哲学

三浦紫苑最擅长写"工作中的禅意"。她笔下的职场没有霸道总裁,只有便利店老板、田径队替补、辞典编辑这些"螺丝钉"。在《多田便利屋》里,两个男人开着破货车帮人通马桶、找宠物;《强风吹拂》里十个菜鸟大学生挑战马拉松。这些故事都在说同一件事: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最酷的活法。

《编舟记》把这种哲学推到了极致。当马缔光也用手帕包着放大镜校对样稿时,你会突然看懂日本茶道里"一期一会,一生悬命"的真谛。这种专注不是内卷,而是用持续的热爱对抗时间的虚无——毕竟能坚持十五年每天和词条较劲的人,早把工作修成了禅。

治愈系的终极奥义

治愈系小说常被误解为"心灵鸡汤",但三浦紫苑的药方是苦的。她让读者看见:包括主人公马缔在内的编辑部各位老师无论是吃饭、上班还是休息,都保持着对词汇的敏感,随身携带单词卡,随时记录新单词和流行语。还有马缔对待印刷纸张的完美要求,从纸张的色泽、厚度到手感甚至是滑润感都力求达到一定的水准,反复校对,确保辞典达到高品质。

另一个例子是西冈这个角色。他在故事初期看似是个不太认真的编辑,对编纂词典的兴趣不大。中途他转岗时却认真制作交接资料,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一一写下,把自己掌握的一切全盘托出,甚至细致到将众多执笔者的怪癖、嗜好、弱点等都倾述出来,为后续的编纂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些在普通不过的真实,正是治愈系的终极奥义——原来坚持不一定要悲壮,平凡人日复一日的较真,本就是奇迹。

为什么你现在需要这本书

如果你正在被"35岁焦虑"折磨,这本书会告诉你:用十五年做好一件事的人,永远不会被时代抛下;

如果你觉得工作只剩KPI,这群编辑会让你重新发现:每个细节里都藏着改变世界的可能;

如果你对治愈系的理解还停留在"小确幸",三浦紫苑会带你看见:真正的治愈,是找到值得付出一生的事业。

相关文章

必上2025年度图书榜的比尔·盖茨自传《源代码》,抓紧读!
我被小红书的《种草》种草了!
失败了多少次后,才有了今天的英伟达?——《黄仁勋:英伟达之芯》推荐阅读
历史不只是谈资——从《失去的三百年》书中能读到什么?
外国小伙用中文写的生活锁记,为啥能当豆瓣年度图书——《我用中文做了场梦》阅读推荐
人工智能时代,怎么成为信息生产者——《从提问到输出》阅读推荐

发布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