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是我今年看得第八本有关人工智能的书,是被誉为“人工智能之母”的华裔美国科学家李飞飞教授写的自传。
李飞飞教授在2009年ImageNet 项目可谓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里程碑的存在。ImageNet 项目通过收集和标注海量图像建立大规模图像数据库,并举办视觉识别挑战赛,推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进而推动了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发展。
《我看见的世界》既是李飞飞教授的个人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看完本书,再去理解书名,我觉得作者在和读者分享她看见的三重世界。
第一重是作者看见的现实世界。李飞飞教授1976年出生在中国成都,1992年跟着父母美国,在传记里描写了很多移民初期的生活困顿,文化隔阂,异乡的局外人种种的艰辛,对比她父母放弃在国内的所谓中产生活,毅然决然的带女儿到美国逐梦,你会从书的头两章读出来自于她的家庭的对当时的国内环境的不认同。按照作者的话来说:“父母来到这个国家(美国)所追求的东西:自由地认清自己的激情,毫不妥协、无怨无悔地活出激情。”
当然以如今作者的地位去这么隐晦的撰述,不免有幸存者偏差之嫌,还有那么多当年如她父母那般想法的,移民出去后,没有那么“幸运”——遇到影响她终身的高中数学老师,考入普林斯顿大学、进入斯坦福大学研究成为风口的人工智能...当然这些也都离不开作者的努力和坚持。
归根结底,现实世界影响了我们的三观和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又会影响我们以后能看到怎样的现实世界。
第二重是作者看见的人工智能世界。这本书中最重要的章节,是李飞飞教授描述自己创建实验室、提出构建大规模图像数据集、实现图像识别技术突破的种种艰辛历程。书中还详细记录了人工智能领域的许多关键技术节点。比如 2012 年 AlexNet 以全新的算法在 ImageNet 竞赛中的获胜。她在书中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包括了比赛前后的背景、团队的准备过程以及结果对整个领域的巨大震动。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人工智能(AI)技术的最新发展,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如何改变各行各业的方式。
可以说,读这本书相当于阅读人工智能的历史,从技术的突破、到应用的落地、再到伦理的深思,所有这些内容汇聚在一起,形成了AI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重是作者看见的人本主义世界。书中有段写到,一直不懂李飞飞教授从事的工作但却全力支持的妈妈重病住院后,问她:“人工智能还能做哪些事来帮助别人呢?”就是这么随意的母女闲聊,让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更要注重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类社会,并保障每个人的利益与福祉。书中写道:“人类的身体素质在自然界中并不起眼,只是因为人类拥有无尽的想象力,人类社会才取得长足发展。人类对自己的本质如此困惑,以至现在希望用硅重塑自己。因此,人工智能革命必须明确地以人为本。”从此,作者成为一名彻彻底底的人本主义者。
第一重看见的世界改变了作者,到第二重看见的世界与作者互相成就,再到第三重看到的世界赋予作者使命要改变世界。层层递进,在了解了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史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位杰出的科技领军人物之所以杰出,所经历的挑战,所达到的境界。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面临到来的AI时代,有了更多人本主义科学家的引航,能让我们更安心的使用新科技,泰然的享受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便利。前提是,我们要积极拥抱,善于使用,毕竟技术是服务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