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十月份断断续续的读了几本书,读完的是四本。今年给自己定的要求是在史书传记和财经商业书籍之外,多读点小说之类的“闲书”,于是今年读了不少马伯庸的作品,很上瘾,《长安的荔枝》、《显微镜下的大明》、《太白金星有点烦》都是强烈推荐的。
十月第一本书就是马伯庸的新作《两京十五日》。
马伯庸最擅长从历史的大背景里虚构具体的小人物,把他安置在史实里,甚至赋予见证或者推动那段历史的机缘,这样的虚虚实实,很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也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本书故事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马伯庸厉害的地方,就是由这短短的一句话联想出了朱瞻基从南京遇难,到惊险返京奔丧入主大内,揭秘和对抗汉王谋反的离奇故事。关键是护送朱瞻基的返京四人组,另三位巧妙的安置成了护卫大明的名将于谦、靖难遗孤、还有一心复仇的医女,还引出了白莲教徒、汉王一党等等历史人物。
十月份还读了一本由B站UP主李正写的《成为雍正》。
清史中我更喜欢读雍正,所谓康乾盛世,核心的缔造者是雍正,尤其是制度的创新、吏治的管理还有勤政作为上雍正无论是看问题的格局,还是做事情的节奏,还是盯执行的细节,都是帝王中的佼佼者。我书橱里保留了不少雍正的传记,尤其推荐的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写的《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冯尔康老师的《雍正传》。
读了这么多本关于雍正的书后,为什么还推荐这本呢?这本《成为雍正》切入的角度是每一位与雍正有关系的人物故事,这里面有雍正的父亲、大臣们、兄弟们,还有他自己的儿女们。全书没有孤立地讲述雍正自己,而通过这几十个人的故事引出雍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能成为这样的人。
读的第三本书是一本老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
作者郭凯,毕业于哈佛,就职于央行。在海外上学时,写博客聊经济学,后来在纽约时报上开经济学普及专栏,这本书就是当时博客和专栏的文章汇总。2021年再版的时候,改书名为《每个人的经济学》。这本书里郭凯虚构了一个人物——王二,他一会儿是一个进城的打工仔,一会儿是一个佃农,一会儿又要摇身一变变成了企业老板……通过王二的几十个故事,讲透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所以说讲故事的能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再高深晦涩的知识,都可以用故事来传播和普及。本书最大的卖点,不是说让读者读完后变身为经济学者,而是能结合身边的具体事情,来找到对应的经继续原理给予解惑,不要遇事只会说“怎么会这样”,而是说“原来是这样”。
第四本书是旅日媒体人徐静波写的《日本人的性格》。
他在日本担任亚洲通讯社社长,作者生活在日本三十年,对日本熟悉倒很熟悉,但文章里未免多了不客观。不过可以通过本书多了解一些日本的社会新概念,新趋势,新生代,毕竟同为东亚文化圈,有不少是可以东邻为鉴的。早先在喜马拉雅里听过他的博客《静说日本》,都是说些日本的政经、文化热点话题。这本书跟他的播客还有其他书籍内容差不多,广度有余,深度不够,如果你对日本文化感兴趣,闲暇快速翻翻即可。它倒是在我微信读书的“日本观察”的书单里,因为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日本过去几十年社会、文化和经济走过的路,很多现在的中国正经历着,对之前的日本多一些了解,就是对之后的中国多一些准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