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岳在他的公众号里发了《上海壹周》上的最后一篇专栏文章,也是他写给纸媒的最后一篇文章:《再见》。在连岳所有合作的报刊中, 他和这份报纸感情最深,它创立后不久,就开始开专栏,从三十出头写到今天的四十五岁。
我之前也在报纸媒体工作过,2011年底离开报纸,加入互联网。这几年,陆续不断有报纸休刊停刊的消息,如连岳一样,不少和我年龄相仿的报界从业的朋友,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给了报纸,对自己所从事的传统媒体怀有深深的感情。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报纸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到如今再讨论互联网是不是传统媒体的噩梦,已经没什么意义了。越来越多的报媒人积极的拥抱互联网,探求适合自己的转型之路,而这其中已有成就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行动派。
在和那些转型取得成功的朋友聊天时,大家都有个共识,那就是媒体会越来越垂直专业化、移动互联化、服务圈层化、用户资产化。在新时代,服务特定的、精准的人群就够了。传统媒体人在跨界或一个专业、窄众领域仍大有可为。
垂直专业化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和以前大而全,泛而杂的服务相比,用户越来越需要获得更细分、更深度的专业性服务。
曾在《南方都市报·汽车杂志》当主编的何继亮,2013年6月开通了名叫“12缸汽车”的微信公众号,前《第一财经日报》资深记者林向也辞职创办了“酒业家”微信公众号。
这两位虽然所关注的行业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专注于某一个垂直行业,精心为用户提供好内容的共同点。而且就在今年九月,他们都获得了吴晓波的狮享家新媒体基金的风险投资。
移动互联化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用户接触信息渠道和习惯发生了改变。
原来的阅报的时间,大都被手机挤占了。更何况,很多90后成长的环境里,基本上就没看过报纸。不是报纸不好看了,而是压根没人再看了。
不仅报纸,现在很多产品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再不往手机上转移,用户就会抛弃它们。
原来的《京华时报》新闻中心主任、后来的网易副总编辑张锐,从网易辞职后创业的“春雨医生”就选择了手机APP形式。还有已在美国上市的手机社交APP——陌陌,它的创始人也是从网易副总编职位离开的唐岩。
有人断言:想不清和手机的关系,这个模式三年内一定会死掉。
服务圈层化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在互联网世界中形成了不计其数的以某种共同语言为中心、粉丝为外围的社交圈层。
之前你不知道鹿晗,现在你不知道TFBoys,而他们已经再各自的圈层俘获了成千上万的粉丝。
找到符合你定位的圈层,然后想方设法、专心致志和他们产生连接,别想着满足所有人,未来社会会变成圈层化。
由《安徽商报》两大才女李晓懿和陶妍妍创办的“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微信公众号就是这样的例子。公号精准定位城市新中产阶级女性,依托畅销书影响力和活动设计,在这个圈层已经拥有了五十万粉丝,并已获得某著名风投基金的投资。
用户资产化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粉丝经济构建的商业模式,而粉丝经济强调用户是比硬件设备、产品、品牌更宝贵的资产。
如何把潜在用户、普通用户转变成忠诚用户(粉丝),数字用户资产管理是最有效的工具。收集用户信息,合理打上标签,通过技术分析用户数据从而针对性的进行互动、活动和营销。
央视制片人罗振宇创办的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用户也已突破530万人,制作的视频节目,播放量超过2.9亿人次。他就通过公众号订户、视频节目订户、微信群组、VIP会员等渠道把530万用户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引流到自营的电商平台实现了1.5亿的营收。
每个行业都面临的趋势
正如文章开通提到的连岳那篇文章中说的那样,“只要人还阅读,还交流,作者与读者的爱情就在延续”。认识到属于新时代的媒体的上述四大趋势,传统媒体人凭借着良好的专业能力,拥抱变化,做好转型,仍大有可为。
我这几年从事互联网媒体的工作,和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客户朋友交流后,大家都面临着面对互联网对行业的冲击,如何应对的问题?和我上面举的传统媒体例子一样,互联网不是颠覆者,更不是破坏者,它更像是刺激行业、企业和个人改变现状,顺应未来的催化剂,不论是哪个行业,同样也会遇到“垂直专业化、移动互联化、服务圈层化、用户资产化”这四大趋势,从中找到机会点,大胆的拥抱变化,借力互联网,才能做好企业和个人的转型。
毕竟,互联网是催化剂,不是催命鬼。(完)
文:周强 /
微信公众号:周强笔记本 (ID:zhouqiang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