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11号深夜,麦克阿瑟将军留下他那句著名的“我一定会回来”的名言之后,仓皇撤出菲律宾。太平洋战争开始以来,盟军的岛屿几乎全部失守,中途岛战役美日双方较上了劲,双方倾其所有投入大批部队。在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苏德两军正在联手炮制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北非的阿拉曼,蒙哥马利也在和隆美尔不断的拉锯消耗着彼此的意志士气。
1942年的一切都围绕着战争,战争摧毁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催生了萧条已久的美国经济开始走向复苏,而复苏的迹象已悄然在股市中表现了出来。
如果你拉长了时间,认真研究道琼斯指数的走势,你就会发现1942年在百年美国股市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近百年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经历了两大长周期繁荣,一个是从1942年二战战局扭转开始到1965年越战爆发,长达24年的时间;另一个是从1982年“里根经济学”对经济的拉动开始一直持续到2000年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也长达19年的时间。
1942年是第一个长周期繁荣的起始年,这一年也是美国从经济到军事全面大国崛起划时代的一年。
1929年大萧条以后,美国经济花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起色,即使是欧洲战争的爆发,也没能从根本上拉动美国经济。直至美国参战,紧缩的经济被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战需的生产让失业率这一危害美国经济数十年的顽固毒瘤消失了。从1942年开始,美国股市开启了一轮慢涨长牛的走势,一直到1965年末才形成顶部。整个牛市周期历时24年,期间指数虽然也有下跌,但跌幅较小,都在30%的范围内。
这一年,美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这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的临界点,以文化娱乐、医疗及教育为主的服务类消费支出将超过食品、服装鞋帽等消费支出,此外人们对住房、家电和汽车等消费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这些都对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很大影响。也就是这一年,著名的财经类杂志《经济学人》第一次为一个国家开辟专栏,专门研究美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等诸多问题。而61年后的2003年,中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70年后的2012年《经济学人》再一次为了一个国家开设了新专栏,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对大家来说,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这些名词是最近几年,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而这些都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曾经发生过。
那么1942年起的股市长牛会不会在今天的中国被复制实现呢?美国的两个长周期繁荣又与什么相关呢?
首先,美国股市两个长周期繁荣阶段都是伴随着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1942-1962年,美国经济迎来了二战拐点形成后的黄金年代,其增长的高质量体现在其超出历史平均水平的高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蓬勃发展之中。这个时期,美国的传统钢铁业和铁路业衰落了,但新材料、能源和新工业公司的蓬勃发展,给股市带来了新的持续的增长动力。到了80年代,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带来的民生水平提升,使得个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计算机软硬件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美国内生增长的活力。这些表明,股市并不是“经济增速”的晴雨表,而是“经济增质”的晴雨表,集约、高质、可持续的长期增长才是股市长周期繁荣的物质基础。
其次,美国股市两个长周期繁荣阶段都伴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巩固和提升。1942年开启第一个美国股市长周期繁荣阶段之时,恰逢美国赢得中途岛海战、扭转太平洋战场局势,且整个二战胜利天平向美国所属阵营转变之际,而随后20年,美国由于战争的胜利和战后的黄金期发展,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1982年开启第二个美国股市长周期繁荣之后,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头羊地位也不断巩固。根据IMF的数据 ,1982年,美国GDP的全球占比为24.13%,数年后升至25.22%的历史最高点。
除此之外,温和的通胀,活跃的民间资本投资也是长周期繁荣所需要的经济环境。适宜的通胀为货币政策维持整体宽松奠定了基础,活跃的民间融资为经济增长和股市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它们共同为股市长期繁荣创造了条件。
是不是可以寄以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只要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进程中经济的全球占比和市场地位继续不断提升,出台合理的货币政策让经济环境趋于适宜,再规范和激励好民间金融市场,那么中国的2015年经济发展也能够走出美国1942年和1982年的轨迹呢?
1942,美国长周期繁荣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