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阅读:1936,道义的纠结

2015-03-08 2,440 0

新政让美国从经济危机中逐步复苏,也让罗斯福在民众心目中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年美国国内政局波澜不惊,甚至年底的总统大选,罗斯福也以创纪录压倒性优势连任。然而国际局势风起云涌,总统在强大的国内孤立主义压力与反法西斯道义之间纠结万分,可以从当年最有影响力的两件国际大事中体现一二。

1936年,时值纳粹种族迫害的高潮时期,全世界联合抵制柏林奥运会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当时的美国政界主流奉行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政府施压美国奥委会,放弃抵制并派出了310名运动员参赛,这是继德国之后的第二大代表团,就连罗斯福总统也摇着轮椅漂洋过海的参加开幕式,给希特勒捧场。

更可笑的是,现代奥运会“圣火传递”这一仪式,起始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希特勒的创意。实在有些讽刺,因为如今在世人眼中,奥运圣火已经成了世界和平,天下一家的象征,在开幕式上将圣火点燃已经成为奥运会正式开始的标志。而彼时却是希特勒想把柏林奥运会变成纳粹第三帝国的庆典,借此宣扬他“雅利安人至上”种族观念的策划。

柏林奥运会

当年第二件国际哗然的大事就是发生在12月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罗斯福为蒋介石可能难免一死的结局深感忧虑,在致南京大使馆的函电中说:“蒋的生存是保全岌岌可危的亚洲和平的关键因素。”

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态度和他的对华政策息息相关,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随着日本侵华的逐步升级,美国在华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他对日本的侵华行为逐渐转为强硬态度,对蒋介石的支持也由消极逐渐转为积极,然而在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压力下,注定他对蒋介石政权只能是道义上的支持,希望利用中国为武器,维护一个可能成为抗日堡垒的亲美的中国,直至时局的因珍珠港事件而改变。

西安事变

1936,压力和道义的纠结。

#私人阅读# 《光荣与梦想 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

相关文章

被豆瓣低估,一本写给书店的情书
破碎的铜像与迷失的自由——一个阿尔巴尼亚少女的回忆录
豆瓣9.1神作:揭秘元朝98年国运里的鲜为人知——《元朝理财记》阅读推荐
必上2025年度图书榜的比尔·盖茨自传《源代码》,抓紧读!
我被小红书的《种草》种草了!
《编舟记》中的职场禅意与治愈力量

发布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