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社交网络化

2006-01-03 2,211 0

Keso说他最希望在2006年看到的新的应用之一是:更有价值的社交网络

blog可以算是一种社交网络,但这种社交网络是完全自发的,缺乏某种工具的支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社交活动如果没有名片、没有手机通讯录、没有地址本这些工具的支持,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为交友而交友的社交网络,最终难免垃圾化的命运。当网络变得越来越真实,我们真的需要维持两套身份、两副嘴脸吗?我需要的社交网络,可能是一种依托于现有blog的关系管理工具,甚至我的blogroll都不需要我手动更新。Jon Udell说,blog已成为一个人的履历和自传。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离开blog,加入一个独立的社交网络呢?未来,所有的社交网络服务必定同时是一个BSP。

那么区域网络媒体在提供新闻资讯的同时,如何增加用户的粘着度呢?——社交功能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本身一个有特色的媒体肯定是营造了某一个清晰的群体圈子,和这个圈子里的人产生共鸣,而同时这个圈子里的人又通过这个媒体搭建的平台来进行相互的交流,从而进一步的归纳廓清本圈子的气质。也就是说:媒体本应承担起营造社交圈的功能。

能不能这样设想我们想要的网络媒体呢——

1、每一个注册用户拥有自己的可定制的个性主页。可以通过发表,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见识,以此分享,并形成自己的个人影响力。

2、每一个用户可以自由组建所谓的“群”、“小圈子”,以此来更细分社交圈子,增强整个社区(媒体)的稳定度。

3、编辑是社区圈子(媒体)的气质的把握者,是防火墙,扩大符合媒体文化的内容,修改或者删除不太符合媒体文化的内容。

4、在用户的各自页面,包括可以管理日程、管理人际关系,包括可以看到定制后的新闻,以及各种服务。归根结底,这里是用户网络生活的起点、甚至是生活的起点。

相关文章

注定一战背后的美国困局——2025年3月读书报告
企业老板要做个人IP,只选视频号!
今年的年度好书已来——2025年2月读书报告
平凡人日复一日的较真,本就是奇迹——2025年1月读书报告
微软(中国)CTO韦青:如何从别人的传记中学到对自己有益的知识
适合春节假期看的书——2025蛇年春节书单推荐

发布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